欢迎访问台江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这段闽江的龙舟赛的历史你知道多少?

来源:一线台江 发布时间: 2023-06-14 17:39 浏览量:
加大字体 缩小字体 收藏 取消收藏 打印

  一

  河口是福州城市内河通向闽江干流出海的第一个内河港口,俗称“河口”。早先河口流域水网纵横,水深港阔,是福州地区著名的传统龙舟竞渡水域。

  早在先秦时期,吉祥山麓河口一带还是一片汪洋,生活着以渔猎、畜牧为主的闽中原始氏族。福州先民闽族和闽越族与南方赣粤吴越等地土著统称为“古越人”或“百越人”。《越绝书》称他们为“水行而山处,以舟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汉书·严助传》载:“越人习于水斗,便于行舟。”

  闽江河口龙舟竞渡历史可追溯到秦汉,那时河口居有一支闽越王无诸氏族,他们擅长划舟,喜赛龙舟,留下了龙舟竞渡传统。汉代福州龙舟竞渡与闽越国东越王余善(约公元前134-105年)在大庙山上临江钓白龙的传说有关。据说,当年龙舟赛争夺的是一段木雕白龙,各部落驾舟所用木桨分别绘有各部落图腾,如鱼、虾等不同水族的图案,由此沿袭发展为龙舟竞渡。明代曹学佺有诗为证:“山河原属越王台,台下江流去不回。只为白龙先入钓,纷纷鳞甲载江来。”又如郑开禧《南台观竞渡》:“越王台下陈水嬉,越王台上雨如丝。江楼十里珠帘卷,谁是三生杜牧之。”古代竞渡又称水嬉。《福州地方志》亦载:“福州龙舟竞渡,台江、西湖皆有之。”

  到了宋代,闽江河口龙舟竞渡依然不衰。北宋福州郡守程师孟曾诗云:“三山缥缈蔼蓬瀛,一望青天十里平。千骑临流搴翠幄,万人拥道出重城。参差螮蝀横波澜,飞跃鲸鲵斗楫轻。且醉樽肖金潋滟,笙歌归道月华明。”诗中展现宋时万人出城、千骑临流的热闹场景。

  二

  河口龙舟最大的特色是,龙舟头不只是龙。从大象到青蛙,从犀牛到白马,飞禽走兽俱全,形态各异,与多神崇拜有关。船身有色彩鲜艳的鳞甲图案,船首的龙头可拆装,雕工精美。各里社村庄依本境的神灵信仰将之漆成不同色调、图案。如水部蛤埕庵是青蛙,红星村翁八帮吴颜庙是朝天龙,象园是大象的头,普上庵是白马等,种类十分丰富。这样的情形古已有之,程师孟在咏端午竞渡诗附注曰:“闽中龙舟制作特异,有所谓白马、青蛙者,不尽为龙也。”所谓白马,就是纪念汉闽越王郢的第三子驺寅。他英勇善战,尤擅骑射,为民除灭长乐豹害和鼓岭鳝溪水怪,在与水怪的恶斗中壮烈献身,百姓建庙祀之。因他骑白马,故称“白马王”。据传,他的衣、冠、靴等漂流到台江一带,人们撑舟沿西湖出水口到台江的河道寻找,并在遗物的停留处瀛洲等地建白马王庙祀之,至今香火旺盛。

  白马龙舟为白色,舟首安上白马头,口含青草,舟身狭长,轻捷灵活,常在赛事上夺冠。所谓“青蛙者”,指的是福州水部蛤埕境庙的龙舟头部造型是青蛙。福州歌谣有“水部蛤埕状元境,程国公起建路通桥”。作为古老地名的蛤埕,曾包括新港河口、水部门外水乡十境(自然村)范围之内。蛤埕人原多水上居民,他们娴熟水性,体格健壮,善于游泳,又精于划船,因信奉青蛙将军神,故龙舟也模仿青蛙。琼东河畔的水部蛤埕庵,实际上是一座蛙神庙,祀青蛤将军,又称“振威将军”。根据青蛙的不同花纹颜色,还有将其分别称为“铁线将军”“金线将军”的说法。从前蛤埕庵前停放着两条龙舟,龙舟头就是绿色的青蛙造型。福建的蛙神崇拜习俗主要流传于闽北、闽中等地,蛤埕龙舟的青蛙头正是这一信俗的遗存。蛤埕龙船在全市比赛中屡获优胜,荣夺锦标。

  从清同治年间至今,每年端午,瀛洲红星村翁八帮吴颜庙龙舟队始终保留着划龙舟习俗,这也是闽越族赛龙舟习俗的遗存。传说由于翁氏系闽越国原土著后裔,渔猎为生,娴熟水性。每年端午佳节从初一到初五,天天办龙船饭,家家户户男女老幼争相参加龙舟竞渡活动。吴颜庙龙舟队还有“封龙目”“开龙目”的独特传统习俗。每年端午过后,龙舟就上岸了。龙舟上架安座后,就把龙头取回庙里来,开始“封龙目”;来年端午之前再把龙头取出来“开龙目”,准备安上龙舟,开始下水训练。“封龙目”“开龙目”目的是希望龙舟上岸后,能好好休息,蓄精养锐,好在来年端午节再获佳绩。尤其是新龙舟下水时,要举行“破秽”“驱邪”“结彩”烧香祭拜等习俗,希望风调雨顺、吉祥平安。现庙中有船十余条之多,皆标树吴、颜太平王旗号,参加各地比赛常折桂夺魁。

  河口龙舟竞渡历史源远流长,流传至今最负盛名的是天仙府海潮寺的龙舟会亲习俗。海潮寺的龙舟长20米,龙头为虾、龙的巧妙组合,船身绘有彩色龙鳞。据海潮寺理事连锦财老人介绍,过去农历五月初三上午,台江海潮寺“虾龙”龙舟利用潮水下行马尾海潮寺敬香;下午马尾海潮寺“虾龙”龙舟,也利用潮水上行台江海潮寺回访。十多公里的互访途中,经过闽江沿岸各村村境都要停舟,敲响三通锣鼓,并“献纸”致礼。上行台江的龙舟,还都要到台江万寿桥桥墩五门墩的神位致礼后,才快速下行回转台江海潮寺敬香。现在,台江海潮寺和马尾海潮寺“龙舟互访”的习俗作为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端午节如期举行。

  端午节赛虾龙舟背后还有一个民间故事。天仙府海潮寺内,有楹联“海腾鱼虾逐波跃浪灵公显天意,潮涌苍龙登云驾雾五帝展神威”,显现人们对“五灵公”舍己救人高尚品德的称颂。福州民间信奉的五灵公神明的神诞日为农历五月初五。相传在这一日,五位书生为拯救福州民众,服用毒井水示警而献身坐化成神。福州自古以来水系密布,居住水边的福州人惧怕水上疫病的传播,而供奉张、钟、刘、史、赵等五位灵公。福州民众自古就将端午节传统的龙舟竞渡习俗,与五灵公神诞结合在一起,祈求风调雨顺。端午赛龙舟就是当地民众向“五灵公”祈福的一个缩影。

  对于福州人来说,端午节划龙舟,最核心的意义就是“划平安”,让各自村落境社的神灵下水巡境,驱赶水里的邪祟,同时抛洒荷叶包(福州端午的节令食品,形似初生荷叶)、粽子、纸钱等,喂饱它们,祈求获得平安。因此,过去每逢端午,高升桥、满洲桥(象桥)上及新港河、琼东河两岸观者如云,特别是龙舟疾行驶过时,都会响起一阵阵鞭炮声和欢呼声。蛤埕及邻境宅、水涧乡、龙津镜、红星村的龙舟竞渡民俗活动代代相传。人们乐此不疲,龙舟队主力骨干也逐代传承,端午千年龙舟竞渡成为叙乡情、增乡谊和争上游、夺锦标的狂欢节,也成为全民健身防疫袪病、避瘟驱毒祈求平安的民俗佳节。

  三

  一般在四月下旬,瀛洲、新港、晋安、白马等内河就响起“咚咚将”之声。因竹报平安,女人相邀到洲边采竹叶包角粽;男人则忙于泡雄黄酒,卷纸简燃黄烟驱蜈蚣、壁虎、蛇蝎。初一至初四每日中午,文人挥笔写午时书以趋吉,茶友收集雨水(或打井水)沏午时茶请人喝;大人用白玉兰、车前草、樟树叶烧兰草汤为孩子沐浴;除用加朱砂的雄黄酒涂耳鼻肚脐外,还在面额划王字。在此期间,外公送来红肚兜,说观音菩萨会保护红孩儿;奶奶说香包乃制伏五毒之刑具,五彩丝线是五灵公神仙索……

  龙舟竞渡民俗早在明朝时期就随着中琉贸易往来传到琉球国和日本长崎。《琉球国由来记》记载,由于带有先进文化的闽人移民及其后裔在琉球的辛勤耕耘及传播,琉球“从此本国重视尊儒,始节音乐,不异中国,使琉球改变番俗,而致文教同风之盛”。闽人移居久米村后,中华各项年节礼俗随之被带入琉球。琉球还曾经有将龙头龙尾放置于宗庙,进行祭祀的习俗。据《球阳》卷九“尚贞王三十年,禁止以龙舟头尾于宗庙坛上”条载称:“自往昔时,泊邑以龙舟头尾放在宗庙之坛上,五月朔后五日,龙舟掌官一员,带来领水捎,诣崇元庙,即开大门,中庭班坐,致四拜礼,以置其头尾于神坛上。今年禁止其拜礼,亦不许放在龙舟头尾。”崇元庙为琉球最大佛寺之一,也是琉球王室宗庙之所在。因此,龙舟之龙头、龙尾是供奉于王室宗祠神坛之上,而且由专门的官员看守,受王族之祭祀膜拜。可见明清时期龙舟在琉球人心中之分量。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将龙舟竞渡列为传统体育项目。从1953年起,福州市政府每年都在闽江上组织龙舟赛,观者如潮。“文革”期间,台江各地龙舟被毁坏殆尽。不少人抱着龙舟的残体痛哭流涕,也有少数胆大的悄悄将龙舟藏匿于荒僻的芦苇丛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群众纷纷自筹资金建造龙舟,新港、瀛洲等地新造龙舟18艘,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也慷慨资助。1980年起,福州城乡恢复龙舟赛,每年端午节,在闽江、光明港等水域举行龙舟竞渡。当年,福州市龙舟赛在台江码头举行,台江有44艘龙舟参加。1987年,福州市体委与美国福州三山联谊会联合在闽江举办“三山杯”龙舟友谊赛。1998年5月,为纪念福州建城2200周年暨国际招商月,在光明港内河举行福州首届国际龙舟赛。1999年,国家体委正式批准福州光明港河道为国际龙舟赛的定点比赛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