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台江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嘀嗒......”追寻“山仔里”传出的红色电波

来源:一线台江 发布时间: 2023-10-27 16:08 浏览量:
加大字体 缩小字体 收藏 取消收藏 打印

  5月初的假期未尽,刚探访武状元黄培松南安的故居后,尚在假期中,旅途的疲劳我一时忘了,下午即骑着电动车去寻找太平山的山仔里16号(原10号)的高家大院。

  无奈旧城改造与道路修建,原先我熟悉的地段,我这个老福州,居然茫然了,凭旅游的经验,找了个当地人,明确了方位,新辟的道路从工业路方向进入后左拐,一座很熟悉的明清建筑与民国西洋建筑的结合体映入瞳孔,高高的马鞍墙,高启的翘角,门楣上有蓝底白色的母子麒麟的灰塑,大院西侧的一半是闽清建筑,东侧另一半是红砖仿西洋建筑,屋顶上又是西洋瓶式阳台护栏,这在福州很少见。

  可是大门紧闭,一阵的敲门声,无人应答。灵机一动,想起台江前政协领导与高家是近亲,拨通电话索取了讲解员高文忠的电话,说明了作协的身份,不到10分钟,高文忠赶来打开了高家大院的大门。

  入门后前前后后一看,高家大院面阔五间(福州话叫;六扇五,进深五柱)一半是斗式木构架,硬山顶。天井、辟舍、后房,东侧另一半为仿西洋建筑的红砖楼。大厅的两侧窗棂是用楠木雕花鎏金的。“文革”中房主为保护该文物用泥土糊上,“文革”后仔细洗去,保留至今,依然光华照人。大院内地板、墙壁上设有秘密暗道便于有情况时可以秘密撤退。

  原来高文忠是红色据点的组织者之一高振云的儿子,与我相识。一阵前前后后地拍摄后,他为我作了详细的介绍。

  高家的二儿子高振云是台江潭尾街42号同和锡箔杂货行的老板,也是红色联络点。受弟弟高振洋革命思想的影响,加入共产党,他以自己工商业老板的身份为掩护,秘密开展地下党活动。

  他看到高家大院,三面环河(原浦东河,现为茶亭河)站在楼上一眼望去,前方是空旷的田野,外人进入,一目了然,可以立刻应变。这是建立红色电台,开会议事的好地方。且高家大院内皆是亲戚,乡间、邻里关系甚好,高振云又与村长关系很好,常为地下党来去打路条,开通行证。天时、人和、地利具备。他俩向上级汇报后,立刻着手将旧收音机改装成电台,上级即用快艇将据点负责人苏华送来。饶刚生、陈德义相继到位,由高振洋担任联络总站电台台长。

  从此该联络站担负着省委、地委负责同志的住宿、开会、接待工作及安全掩护工作。联络站支部的党员还想方设法为地下党的活动筹措经费,购买电讯器材、药品、枪支等物资,支援处在山上的闽、浙、赣游击队。高家大院先后为游击队输送人员10人。

  1949年6月6日福建省委派陈明来到太平山的山仔里10号,把改装后的电台架设在高大娘家中,电台发报时设置在阳台上,由高振洋操作,高振丰就帮助手摇发电机发电,高振云则负责在外面警戒放哨,发报时用棉被盖着,防止电报声外传。

  为了防止外人怀疑,地下党中的刘秀英、黄丁香与饶刚生、陈德义以夫妻身份的名义组成临时家庭。党组织还为临时家庭安排了转移的安置地点。陈德义与黄丁香可以转移到西湖附近的城边曹;饶刚生与刘秀英可以转移到水部的土山建立联络点。这两对假夫妻像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剧中的人物一样在革命斗争中产生了感情,经党组织批准,成为正式的夫妻。

  由于城区由进步青年创办的《种子报》停刊,太平山高家大院党支部接办《消息报》,内容多时,每天一刊,少时二三天出一刊。

  由李青接收电讯,廖怀玉译电,陈群、高振江编辑,沈秀琴、高连贞、邱文平、高振汉等负责印刷。成品后由沈秀琴送到合组(现市一医院)的护士马瑞,银湘小学的林湖琏老师,保福山烈属施玉英负责转发。

  从1949年6月开始,高家大院在苏华的领导下,成功地为解放军第十兵团的后勤工作发送了福州粮仓的分布图,储粮情况为解放军后勤补给立下大功。高家大院还接待了福建省委领导会议及保卫工作。

  现高家大院被指定为福建省党史学习教育基地、福州市台江区国家安全教育基地、福州市台江区公安分局教育基地、台江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红色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