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台江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易地迁建后的台江陈文龙尚书庙

来源:福州晚报 发布时间: 2011-07-06 00:00 浏览量:
加大字体 缩小字体 收藏 取消收藏 打印

    陈文龙尚书庙新址在距旧庙约200处的三通桥北侧、下杭路东端,与市级文保单位张真君祖殿、三通桥、星安桥与观音庵、法师亭等进行文物整合,恢复和再现了已消失的符合陈文龙"水神"特点的自然景观。尚书庙移位迁建工程历时3个月,费资1000多万元,于今年117日和25日先后举行"祭台""陈文龙纪念馆"落成竣工的开馆仪式。馆貌焕然一新,十分壮观。

    陈文龙尚书庙的文物十分丰富,兹分述于下:

    保留了明清古建筑物。移址后的尚书庙,仍保持明清的建筑程式和艺术风格。规模雄伟,构架古朴,蔚为壮观。正门为牌楼式门墙,青砖叠砌。门口1对大石狮,栩栩如生。庙门额嵌两方青石鎏金匾额:上直书宋体"旨奉重修";下横书楷体"敕封水部尚书";左右旁门额刻"履仁""蹈义"。进入大门依次为前廊、藻井戏台、两厢酒楼、天井、回廊、正殿、后天井、后殿等。正殿进深6柱,面阔5间,高6.530根方、圆石柱布局。穿斗式木构架,垂莲、雀替雕刻精美;双坡顶,鞍式山墙,鹊尾翘脊,屋顶脊塑双龙抢珠。正殿中祀陈文龙软身造像,戴冠、着袍、铁面长须,双目炯烔有神。

   清朝皇帝题赐的3方御匾。正殿的横梁中间悬挂3方清代康熙、嘉庆、道光皇帝题赐的牌匾。依序文为"朝宗利济""效顺报功""海澨昭灵"。这些牌匾是"册封琉球"的正、副使海宝和徐葆光、齐鲲和费锡章、林鸿年和高人鉴等3"册封琉球"返京复旨时分别奏请当时皇帝题赐的。这在福州众多的庙宇中,绝无仅有。此外,尚有10方名宦的题匾。分别是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闽浙总督郝玉麟的"神灵赫濯"匾;乾隆二年(1737年)督抚李卫的"御灾捍患"和巡抚卢焯的"救民水火"匾;二十一年册封琉球正副使全魁和周煌的"利涉百川"匾等。这些牌匾均出自封疆大吏之手。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历史、文学和艺术的载体,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名臣和信士题刻的6副石柱联。正殿中原有名人石柱联6副。尚书庙辟为商场时,状元、册封琉球正使林鸿年,船政之父、两江总督沈葆桢和太子太傅、宣统帝师陈宝琛题的楹联,均被磨光毁坏;所幸在仓山阳岐"尚书祖庙"还存有林鸿年和陈宝琛的联文。现存3副名宦楹联,即清嘉庆十年(1805年),福建巡抚李殿图的"睨绕冬青,当年成仁取义,无愧科名,一代同心文信国;音沉蟋蟀,此日御患除灾,著灵桑梓,九原疾首贾平章";道光三十年(1850年),云贵总督林则徐的"节镇守乡邦,纵景炎残局难支,一代忠贞垂史传;英灵昭海澨,与信国隆名并峙,十洲清晏仗神庥";光绪三年(1877年),闽安协副将杨廷辉的"信国媲科名,取义成仁,一阕采薇伸正气;天妃同里闬,报功崇德,千秋刺竹仰英灵"。此外庙内尚存嘉庆、道光和光绪三朝信士敬献的楹联:分别是杨宗撷的"宋室肃冠裳,不朽孤忠泽流海国;清时崇梗概,难磨大节灵护榕城"

    可起证史、补史作用的14方碑刻。尚书庙原有14方碑刻嵌在墙的两侧,均为花岗石刻制。乾隆碑3方、嘉庆碑6方、道光碑3方、光绪和民国碑各1方。迁建后,有10方长丈余、宽3尺的碑刻,对半分立在后天井靠墙的两旁;另道光碑2方嵌在正殿右墙角;光绪和民国碑移址时不知所终。

    碑刻是历史记录的载体,也是不可再生的文化和旅游资源;是国家历史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也是极有价值的文物。这14方碑刻最早的一方是清乾隆四十四年,最迟的一方是民国十五年,从中我们可以准确地知道:抗元英烈陈文龙的生平事迹及由人到神的演化;前为尚书庙,后为天后宫,同建于明永乐年间及此后重修的次数;陈文龙神像随册封使前往"册封琉球"及琉球国贡船到达福州后,官员、兵弁、水手捐资修庙的史实;地方政府官员、册封琉球正副使、各地商号、行栈和台江民众捐资修庙的芳名和金额;尚书庙和天后宫曾一度由鼓山涌泉寺派僧人管理;以及尚书庙所在地台江汛的地理变迁和商贸繁荣的盛况……等等,可起证史、补史的作用。还有"册封琉球"的陈文龙小尊神像和镇庙狮钮铁印。 

台江陈文龙尚书庙与马祖北竿尚书公府的民俗文化交流方兴未艾。尚书庙前大埕面积约400平米。大门正对三通桥,是达道河、新桥仔河和三捷河的河水交汇点。桥名"三通",即为此意。桥下河水流入闽江,水文景观十分独特,再现了"玉带环腰尚书庙"和陈文龙"水神"特点的自然和神缘景观。庙前大埕比旧庙扩大了10倍多,为今后开展崇贤、神缘和民俗文化的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陈文龙传世仅存的墨书手迹写在庙左民居的灰墙上。文曰:"杨徽之能诗,太宗(即赵光义)写其警句于御屏风。僧文宝谓:当以天地皓露滌笔于金瓯、雪碗,方与此诗神骨相投。"十分醒目,别有一番文化韵味。大埕前200平米的草坪上,竖立古铜色陈文龙戎装铜像,连底座高.18。儒将英风,甚为威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