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台江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台江基本情况(音乐文化)

来源:台江区 发布时间: 2018-12-04 10:59 浏览量:
加大字体 缩小字体 收藏 取消收藏 打印

  茶亭十番音乐 福州十番音乐文化是我国首批《非物质 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收藏的优秀民 间音乐文化代表之一,福州十番音乐 的发祥地在茶亭,它最早形成流行于 城市,并逐步向周边农村及福州的五 区、八县。还流传到宁德、建阳、南 平、古田、福安、柘荣、霞浦。据清 乾隆年间郑洛英诗集《耻虚斋诗抄》 中《榕城之夕竹枝词》描写十番的 诗里曾记载道:“闽山庙里夜入繁, 闽山庙外月当门,摈榔牙齿生烟袋, 子弟场中较十番。”这些诗句足以 体现当时十番音乐在福州民间热闹、 欢乐的盛况。并记载了福州十番音 乐在清乾隆年间已极具规模,流行 于福州城。

  在很早前,福州民间盛行舞龙 灯。后来,这种用来伴奏的打击乐逐 渐分化出来,成为单独演奏。演奏 时,使用的乐器有狼串、大小锣、大 小钹等五件。在元宵踩街、迎神赛 会、婚丧寿喜时敲打一番。当装点仪 式还显得单调感到不满足时,便考虑 加进管弦乐器,包括笛子、逗管、椰 胡,同时加进了清鼓、云锣。为求得 音量上的平衡,每种管弦乐器多用双 数,即双笛。双管、双胡。这时所用 乐器已有十种,乐队规模基本成型。

  传统十番音乐的乐器,主要有笛子、 逗管、椰胡、云锣、狼串、大小锣、 大小钹、清鼓等十种。随着十番音乐 的不断发展与演变,又加进了笙、 木鱼等乐器。十番音乐的乐器十分古 老,应是乐器的活化石。狼串、逗管 早在北宋时期我省闽清籍音乐家陈 两所著的《乐书》中便有记载。十 番音乐的演奏形式分为坐奏和行奏, 其演奏排列位置十分讲究。主要是 应用于迎神赛会和百姓婚丧嫁娶, 以及家宴等民俗活动中。十番音乐 的曲牌大多取材人与自然社会的关 系,体现一定的意境,有的还表现 了古老的传说故事。

  茶亭十番音乐留存下来的曲牌有 近百首,较突出的有:《秦楼月》、 《一枝花》、《水底天》、《雁来 云》、《莲花串》、《柳娇音》,以 及《东瓯令》、《西江月》、《南进 宫》、《北云璈》、《月中桂》(俗 称“东西南北中”)等。

  疍民渔歌 福州台江疍民渔歌是 一种福建省福州市的传统民歌。在福 州古代也被贬称为“曲蹄曲”,是福 州疍民传统的民歌形式,使用闽东语 福州话吟唱,主要分为“盘诗”和 “唱贺年歌”两种形式,流传于闽江 中下游及福州沿海,其历史可能已经 超过一千年。目前濒临失传的危险, 已被列入福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和福建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

  福州疍民可能源自于福州古代原 住的闽越人,传统上他们世代居住在 闽江或沿海的连家船上,受到陆地上 汉人的严重歧视和迫害,被当作贱 民,不得上岸定居。被称为连家船 民,或贬称为曲蹄、曲蹄囝,有时 汉字也写作科题,女性则被称为江妹 仔、曲蹄婆,早期文献也称他们为游 艇子、白水郎、蜒等古代时绝大部分 福州疍民都是文盲,但长期的水上生 活让他们创造出了疍民渔歌这种独特 的民歌形式,其曲调既有自编的传统 疍民曲调,也有采纳闽剧的曲调。

  福州疍民渔歌主要分为“盘诗” 的男女对唱形式和春节期间“唱贺年 歌”向陆地汉人贺年讨粿的这两种形 式。“盘诗”是节日时连家船聚集在 水面,比如闽江沿江一带,所进行的 男女一唱一和的渔歌对唱。其曲调多 为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疍民自编的曲 调,但是唱词是在问答过程中的即兴 发挥,没有固定的唱词。歌词内容包 括了男女求爱、互相嘲谑、互祝平安 等等。开场的引歌一般为“一条竹仔 软丝丝,撩你对面来盘诗,跟你上段 盘下段,莫盘坏诗盘好诗”,接着就 开始正式的对唱,对唱形式是一问一 答。“唱贺年歌”则是在农历正月初 二至初四时福州疍民向岸上的福州人 讨粿时所唱的吉利的歌曲,用来换取 米粿。其曲调既有传统的疍民调,也 有取自闽剧清唱小调,其中如《十二 月果》、《十把白扇》这些曲子长 度达到十句或十二句。在演唱时往往 右跨竹编小鼓篮,左跨一尺多长、内 装半筒水的小竹筒来敲打伴奏。在元 宵、二月初二、三月初三时也有唱此 类歌谣的习惯。福州疍民渔歌的其他 形式还包括“端午采莲歌”等。 福州疍民渔歌虽起源于福州疍 民,但很可能对福州族群的民歌民谣 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盘歌”由疍 民社会传到闽江沿岸,并进一步传播 到了整个福州,像“一枝花”、“撑 船歌”、“月光光”、“卖洋桃”、 “一粒橄榄”等福州民间歌谣都带有 疍民渔歌的印记。 1950 年代以后福州疍民大规模 上岸定居,如今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已 经放弃了传统的水上生活,随之而来 的是像福州疍民渔歌这样的传统文化 的衰落和濒临灭绝。1980年代末,台江区组织编写《中国歌谣集成福建卷台江区分卷》,其中收录了许 多福州疍民渔歌。

  源自:《台江年鉴(2017)》

  (区文体局 宋 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