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门院士双子星 爱国家风永传承
时间:2023-04-24 18:54

  在2021年5月的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心系祖国和人民,不畏艰难,无私奉献,为科学技术进步、人民生活改善、中华民族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今天将为大家介绍的就是有着“一门双院士”之称的侯氏伯侄——侯德榜、侯虞钧。在中国的化工领域,“伯侄双院士”侯德榜和侯虞钧可谓重量级人物,他们怀抱着赤子爱国之心与振业兴邦之志,为国家民族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学成归国,振业兴邦

  侯德榜(1890-1974),台江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侯氏制碱法创始人,中国重化学工业的开拓者。

  1890年8月9日,侯德榜出生于南台坡尾村。现位于台江区德榜路上的侯德榜故居就是他的出生地。

  侯德榜自幼勤奋好学、聪慧过人。13岁,侯德榜进入福州英华书院就读。其间,他耳闻目睹种族主义者迫害华侨,外国工头蛮横欺凌我国码头工人等事件,从此坚定了走科学救国之路的决心。21岁,他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堂,并以十门功课均为满分的优异成绩获得留洋资格。23岁,被保送到美国留学先后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科学士学位及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

  20世纪初,我国所需纯碱全部依赖进口。为建立民族制碱工业,1921年,胸怀报国之心的侯德榜毅然决定回来报效祖国,进入永利碱厂担任总技师。经过五年艰苦的摸索,侯德榜最终破解了索尔维制碱法的奥秘,并将全部技术和实践经验写成专着《纯碱制造》,把制碱的奥秘分享给全世界,打破了帝国主义对制碱业的垄断,为中外化工学者所共仰。

  1941年,侯德榜创制出中国人自己的制碱工艺——“侯氏制碱法”,为世界制碱技术开辟了新途径。从此,中国制碱工业一跃登上世界舞台。1957年,为发展小化肥工业,侯德榜研制出碳化法制取碳酸氢铵新工艺,为我国农业生产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1955年,侯德榜被选聘为我国第一批中国科学院院士。

  侯德榜振兴民族化学工业的理念对他的侄儿侯虞钧产生了重要影响,侯虞钧接过化工的接力棒,在化学工业上续写新的篇章。

  侯虞钧(1922—2001),化学工程专家,化工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22年8月5日,侯虞钧在福州出生。

  1947年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化工硕士。

  1954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院化学工程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

  1955年,侯虞钧与马丁教授研究出国际化工界着名的马丁—侯状态方程(气态),在我国民用和国防工业等领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及社会效益。

  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激发了侯虞钧的拳拳报国之心,他放弃了密歇根大学任教的优渥条件,毅然辞职回到祖国。不为金钱名利诱惑的侯虞钧归国后长期奋斗在科研和教育的第一线,从业三十年,他兢兢业业,潜心学问,在状态方程、溶液热力学等研究领域卓有建树,推动了世界化学工程学的发展,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矢志报国,至死不渝

  侯德榜一生心系民族化工事业,侯德榜曾说:“我一向是怀着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纯真感情,追逐着一切能够发挥自己作用的机会,坚持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考察化肥使用情况,他四处视察,最后跑不动了,便在家里开会研讨。就在去世前几天,他依然不停地写写算算做微积分。在病重期间,他曾用颤抖的手给周恩来总理写信,表示:“德榜体弱多病,恐不久于人世,对党和国家的栽培,无以图报,愿在百年之后,将家中珍藏的书籍捐献给国家。”

  侯虞钧传承了侯德榜的爱国气节,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中国教育和科学事业,为国家培养了几代化工人才,许多已成为我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学术带头人。他多次抱病参加浙江大学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研讨会,在病重期间,还喊着“我要起来,要到学校去”。

  斯人已去,声犹在耳。侯氏伯侄的家风故事展现了家国情怀,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新时代,让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导,继承发扬以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继续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

来源:台江区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